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500种期刊在内的4700种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数加以报道。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随着科学研究国际化的深入,我们们开始注意和了解学术论文发表期刊的相关文献计量数据及其在学者与机构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意义。
作为一个专业学者需要了解文献计量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而一个潜心学问的学者,不应该过度关注专业期刊的一些文献计量数据变化,尤其是IF数据变化。
因为,对于一些老牌国际专业期刊,IF数据变化不一定准确反映期刊水平的变化,只是反映期刊前两年某些论文的热门程度。然而,真正重大原创成果不能只靠追求热点科学研究产生。
随着一些机构管理与决策者的浮躁和绩效考核的功利化,在我们国学术界一些机构仅依据某些文献计量数据指标将学术期刊分成“三六九等”(俗称分区),这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破五唯,有的机构开始摒弃那些一刀切的期刊分区,依据机构自己的学科特色制定学术期刊与论文奖励标准。所以各位学者不必过于关心这类期刊文献计量数据,应该关注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成果的特色及其对行业内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贡献与影响。
纵观国际学术界,几乎看不到像我国学术机构那样如此看重期刊的IF值。我们可以随意调看欧美学者的个人主页,几乎看不到他们学术论文后面标注SCI,或IF数据甚至论文杂志几区(当然人家不存在期刊分区)以及“作者发表论文总IF值与总引频次”的匪夷所思表述。
我们注意到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措施,淡化某些文献计量数据直接用于评价学者的科学贡献,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项目申请书中明确指出不需要标明论文作者排序及通信作者,更不需要标明是否SCI论文及论文杂志的分区及IF值等信息。
相信,经过国家主管部门和学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们终将科学理性面对学术论文、期刊与科技成果产出关系,还学术界该有的治学氛围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