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科研已经五年,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慢慢成长,本以为对于科研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但却发现有些事情并非自己能决定的,各种各样的随机性永远存在。这里讲一些科研之外可能被忽视的东西。
��追逐热点不一定能成功
热点代表着有创新性、容易中稿,同样也代表相关文献少、实验方法不成熟、基因不一定稳定。这意味着对于热点进行简单的套用未必能够实现,反而容易被人质疑逻辑性和浪费时间。
所以面对热点,我们需要秉承理性的态度,通过文献和组学等各种手段评估它是否契合自己所做的课题。如果是新手不建议去做太新的领域,缺乏经验做起来会很艰难。
��科研思维>实验技术
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实验只是达成结果的手段,具备一定程度的科研思维才是能否做出课题的关键。
对于每一步实验,都要精心设计,以将它们进行组合,实现我们的目的。一旦出现预期之外的实验结果,就需要尽快调整方向,重新设计实验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良好的科研思维会起到指引作用,避免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前行。
��遇到困难及时向懂行的人求助
科研中的技术和某一领域的常识都有一定的壁垒,在新技术开展之前,一定要和真正做过并产出成果的前辈求教,学习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
有时候仅仅通过看文献并不能解决问题,一是文献质量参差不齐,实验方法也不见得完善;二是研究的主体不同,所用的指标或者药物都会有差别,不能完全参考。这时候一个该领域的研究者能够很好地帮你快速度过起步阶段。
一位很让人尊敬的老师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知识的边界。或许我们会遇到看似无法解决的困难与阻碍,但要相信,这样的日子总会过去,望我们一直进步的途中。
��单线程做事,多线程准备
我们常常面对的是复杂的情况: 做实验、写论文、干杂活、甚至上临床等许多事情的进度需要同时推进。我的建议是如果某一方面不擅长,最好单线程做事,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实验,等到有结果或者下一阶段时再腾出几天时间看文献。单线程的优点在于效率高,也避免了手忙脚乱中出错。
但是在单线程做事的同时需要为下一阶段的任务提前准备,方便任务的无缝衔接,至少能节省一个周的时间。比如写论文的阶段可以计划好后续实验并且订试剂; 做实验的间歇可以用公众号快速收集本领域的前沿文献。
��只有产出才能证明你的努力
有结果的情况下,不管是看的文献、学习的生信的技能还是实验结果图,都要快速转化成论文。
一是因为研究生时间有限,再加上漫长的投稿时间,想要毕业或者读博就需要提早规划。二是因为只有已经见刊的论文才能代表你可以产出价值,代表你有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
��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不要轻易舍弃
如果想要快速写稿,我们需要及时保存每一次的实验原始数据并做好分析,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也要留存。
实验永远处于探索阶段,符合结果固然好,不符合的结果也可能存在更为创新的机制。这个时候可以在文章的结果或者讨论中作出解释,或者继续分出一个方向做下去。曾经听一个老师讲他的博士论文就是从不符合结果的趋势中得到了启示。
本文转载于会有时科研公众号,仅作知识分享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